城市创新发展服务商

Urba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ervice Provider

清控科创总裁、双创街控股创始人程方应邀接受「选址中国」专访:轻资产更需硬实力

从清华科技园到清控科创,2008年至今,程方一直战斗在“科技服务”这条阵线上。

在程方带领下,清控科创构筑起园区载体、科技服务、创投资本和专业研究4大板块,为近200个城市的地方政府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,同时形成了覆盖北上广深、新一线、二三线、百强县以及美国、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全国数一数二的科技园区网络集群。

在深耕中心城市进而全国化布局的过程中,背靠知名高校,清控科创打造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、以飞地孵化平台为特色的经营模式,走出了一条不急不躁的发展之路,成为国内园区轻资产模式的样本之一。

本期《园区一席谈》专访了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程方。科技成果转化为何前景无限?科技园区的未来在哪里?如何构筑轻资产的核心能力?清控科创未来三年的发展计划是什么?程方在诠释清控科创发展心得的同时,还分享了他对行业的观察和预言。

1、“科技园区到底有没有未来?”

科技服务渐行渐深,程方有一个越来越笃定的判断:传统意义上包办一切的科技园区机构没有未来,大一统的科技园区终将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细分、特色鲜明的园区。园区也更多是一个空间规划范畴的概念,包办一切的园区运营机构将被无数专业服务机构所替代。

如果拿现阶段全球范围的视角来看,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,其实没有我们国家这么强烈的运营商色彩的机构存在。但是企业所需的无论是空间还是服务,都能在社会上比较容易的获得。相比较而言,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园区,也极有可能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——在空间标准不清晰、产业发展不清晰、办事流程不透明的发展阶段,科技园区提供的一揽子服务是最具效率的解决方案。

但是,随着营商环境优化、法治和信用体系完善、大数据应用普及,很多不清晰的地方都逐渐明朗了,“曾经由园区提供给企业的服务,现在的一站式办事大厅基本都可以解决”。

科技园区作为系统方案解决商的角色越来越弱,包揽一切的平台将被肢解为一个个的专业机构。

程方认为,迅速变化的大环境留给科技园区运营商的窗口期不会超过10年。

在这10年里,所有的园区运营商都需要找到自己最强的长板,比如金融、建造、空间管理、企业服务、人才引进、城市营销,抑或其他关键能力,从而在一个相对精准、专业的赛道做下去,否则,存在感可能会越来越低,直至被市场淘汰。

“靠以前的打法到未来打擂台肯定会一败涂地。希望我们不要上演刻舟求剑的故事。”

摸清自身禀赋、发展核心能力——这是摆在所有园区从业者面前的问题。

2、留在牌桌上

在刚刚过去的5年,程方亲眼见证了一批同行的动荡起伏,有的急速膨胀后快速消亡,有的遍地开花却风评不佳,清控科创是仍然留在牌桌上选手。

拿其中的一个细分赛道联合办公而言,程方认为,回头看大家走了不少弯路。

第一,高质低价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。正常的商业模式要么产品很好价格相对高,要么产品一般但价格也适中。但是联合办公兴起时却宣称产品很好收费很低,这就违背了基本的商业规律,必然让“窟窿”在烧钱补贴后暴露出来,这导致2017、2018年融资小高峰后,一批公司还是没熬过去。

 最典型的是深圳市场,成了众多联合办公品牌的坟场。为什么?外来选手免费啤酒、免费活动的“花拳绣腿”遭遇了本地二房东极致性价比的“真功夫”,见过大场面又极度务实的深圳企业要的是“真便宜”。

第二,半周期生意遭遇“戴维斯双杀”。在股票市场上,存在利润下降后市盈率下降和股价跳水的戴维斯双杀效应,联合办公与之类似,一旦遭遇市场不景气,租金和出租率同时下降,乘数效应下导致经营出现断崖式下降,“很多行业其实只能在行业上升阶段存活,生如夏花却熬不过冬天”。

第三,过度迷信互联网+,忽略了线下生意的“规模不经济”。联合办公崛起于2015年,当时最热的概念就是“互联网+”,即用互联网理解一切、叠加一切,其核心思想是前期无限投入,一旦用户规模达到临界点,便可挺进盈利期。但实际上,大部分线下生意并不符合这一规律,投入-产出的临界点永远不会出现。

程方认为,联合办公作为线下生意的一个新型领域,也依然符合规模不经济的特性,其商业逻辑实质上更接近餐饮业,市场巨大但高度分散,长期存在但无人垄断。在这个领域一统江湖是极其困难的,地域差别就是摆在大家面前第一道不容易逾越的鸿沟。所以这个行业应该会有很多区域冠军,但是不会有全国冠军,更不会有世界冠军。

复盘了联合办公的歧路,也就回答了程方掌舵的清控科创能够稳健发展的原因。

一是带有清华校企色彩,企业走向未被资本和个人欲望裹挟;二是学院派的企业文化,坚持先做对事情再追求规模和利益的发展理念。

这些无形的价值观让清控科创在行业扩张大潮中保持了清醒。

如果要做成5个项目,有两种方式,一是一口气做5个,然后用5年的时间化解其中各种各样焦头烂额的事情;另外一种是先做好1个,然后不断迭代做好第2个,第3个…。从实践经验开始、先打样再复制显然是更稳健也更持久的做法,而且可以不断降低试错成本,持续迭代升级,团队也会更加熟练,而熟是能生巧的!

凭借数年的内生式扩张,清控科创逐渐织就了一张园区网络:既有落户北上广深的“飞地”园区,也有服务中西部的智造园区,以及密集布点的江浙园区。

3、清控科创的三个硬实力

如果说重资产是冒险吃肉,轻资产就是凭实力喝汤,没有实力很快就会被合作伙伴抛弃。

清控科创的第一个实力,是锚定产学研一体化,深度挖掘科技成果转化,并将逆向转化作为发力点。

程方坚定看多产学研,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视为蓝海,但很多业内人士给他“泼冷水”:科技成果转化做了30年了,太难了,你凭什么成功?

“如果一味围绕科技成果从高校向企业单向转化往往不尽如人意,因为目前高校的绝大多数科研成果是以研究为导向,而不是以应用为导向,这决定了能够直接转化的项目少之又少。但从产业端倒找科研需求,相当于是订单式研发,成果出来的时候自然带有市场应用场景,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。”程方算了一笔账:假设一个合作园区有1000家企业,其中10%有科研需求,再假设这10%中有10%能够与大学的实验室合作研发,这就是10个被解决的实际需求。这些技术嫁接在原有产业体量上,它的经济效益就非常可观了。如果每年都能找到这样数量的需求,就足够支撑一个园区产业的发展了——发力“逆向”产学研,即从产业需求端倒推科研需求,清控科创机会良多。

第二个实力,是以客户为中心,精准服务政府需求。程方认为,大量轻资产管理的科技园和孵化器并没有客户思维,而是以“吃补贴”的心态做园区运营,导致政府和运营方常常不欢而散。不仅仅围绕“出租率”、“去化率”下功夫,程方要求清控科创的园区必须吃透客户、理解客户,以结果为导向,将政府相关部门真正关心的指标作为主攻方向,完成政府方需要的税收、产值、人才、孵化等业绩,真正服务于政府需求。而不是照本宣科似的泛泛做一些讲座、路演活动,看似热闹实则没做在点子上。实事求是的满足政府客户需求,这也是清控科创不断自上而下夯实的“客户观”。

第三个实力,是在项目选址上采取深耕都市圈的战略,在架构上建立大区制。程方有个明显的感受,有的地方用尽全力也难有起色,有的地方不太费力就有大量机会。在人口和产业净流入的城市布局,作为运营方,唯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同区域出类拔萃。

在园区选址上,清控科创在重点城市布局多个项目、在重点都市圈布局多个城市;与此同时,清控科创在全国建立六个大区,每个大区的团队配齐招商、研究、运营、宣传等功能,做到项目层面的最短响应半径。

方向、观念、组织架构做好后,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产出,程方现在已经不再需要特别紧盯某个项目,不再需要特别关注某项指标了,“到年底一看都在稳步增长”。

这就是组织建设和核心能力建设带来的系统级成长。

对程方来说,现在的挑战是,面对下一个阶段更加多元也更加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变化,该带领大家朝哪个方向前进?

回归科技创新源头,以及推动园区业务与金融手段的结合将是他的新课题。

在线咨询

有问题,请咨询我们